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其它新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推进医学会又好又快发展_钟南山
发布时间:2010-06-08 浏览次数:9137次 作者: 来源:

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中华医学会会长  钟南山
(2010年4月24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的委托,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代表们审议。
一、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卫生部、中国科协、民政部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致中华医学会成立九十周年暨第二十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贺信”及吴仪副总理的讲话精神,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届理事会五年工作规划》确立的工作任务,齐心协力,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和进步。我会被中国科协连续评为第五届、第六届先进学会。
(一)落实“民主办会”,加强学会建设
1.认真贯彻和落实“民主办会”。我们从健全制度、理顺关系入手,并认真抓好制度的落实。理事会成立不久,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职责与议事规则》和《学会行政办公会职责与议事规则》,在学会办事机构建立了秘书长办公会的议事制度。我们先后召开了3次全体理事会议和10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对学会的重大事项和重要文件进行审议;召开了150余次行政办公会议、秘书长办公会议,对学会的日常事务进行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常务理事会下设的九个工作委员会按照议事程序不定期召开会议,对相关的事项进行了研究、审议。“民主办会”的贯彻、落实,使我会有效避免了决策失误,促进了学会事业的蓬勃发展。
2.专科分会健康发展,活力得到增强。学会分会数量目前达到83个。我们把加强专科分会建设作为重要任务,首先经常务理事会审议对《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管理办法》两次进行修订和完善,推行“主任委员由前任、现任、候任各一人担任”的制度,并在71个专科分会中实行。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常委会不仅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在他们的带领下,分会工作得到较快发展。其次是调整增加了分会的委员人数和倡导、鼓励分会成立青年委员会,使分会的活力大大增强,目前已有近60个专科分会成立了青年委员会,为分会发展储备了后备力量。再有就是定期召开专科分会工作会议和不定期举办新任主任委员、秘书长培训班,对分会的工作提出要求。我会倡导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严肃、认真、慎重地处理了学风建设中反映出的问题。我们共召开了4次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秘书长工作会议,并在近两年分批对40个分会的新任主任委员、秘书长进行了培训。继上届理事会完成报批之后,我会组建了生殖医学、运动医疗学2个专科分会,并新申请组建了健康管理学分会。
3.积极探索会员、专科会员和专家会员的发展之路。会员的发展与管理一直是学会工作的薄弱环节。中华医学会会员均由地方医学会登记注册,为了做好会员的发展与管理,各地方医学会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为加强联系与沟通,我会每年定期举办全国地方医学会秘书长研讨会,会上讨论的内容既涉及相关业务领域的协作,还涉及有关会员的发展等组织建设。中华医学会与地方医学会建立的良好工作关系,对会员的发展与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据最新统计,中华医学会会员人数已经由22届时43万多人增加至50万多人。
发展中华医学会的专科会员,是提高学会对医学科技工作者影响力、凝聚力的积极尝试。第二次全体理事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医学会关于专科会员发展的若干意见》。继2006年6月我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首次开展专科会员资格考试之后,已有10多个专科分会相继开展了专科会员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发展专科会员4600多人。皮肤、心血管、感染和呼吸等专科分会分别授予本专业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医学科技工作者专家会员称号,授予人数超过100人。
4.加快学会网站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为广大会员和医学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高效、方便的信息服务平台”的规划要求,按照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关于加快中华医学会网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我们与太极计算机公司合作,在历经需求调研、方案修正和专家论证等环节,于2007年12月制定实施了中华医学会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到2009年底,我们已经完成了信息化一、二期工程的建设任务,开发的项目均已投入使用或试运行。一期开发的软件项目包括统一基础平台、短信系统、网上支付系统和期刊编审、学术会务、科技评审项目、继续教育项目等10个管理系统;硬件建设包括计算机机房建设和设备的安装调试,并新增一条100M的出口带宽。二期主要开发了OA办公系统、出版发行管理系统、远程继续教育系统、会员管理系统、中英文门户网站、邮件系统等共16个系统或项目。一、二期工程建设项目的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会员、专家以及专科分会通过登陆我会网站办理相关业务和享受信息化服务的目标,我会办事机构通过0A系统开展网上办公,实现了大部分常规工作的高效、无纸化。
5.加强办事机构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和能力。按照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方案,我会在2006年初对办事机构的部门设置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使各部门的任务和职责进一步明确,工作交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我会在2006年、2008年继续采用自荐、群众推荐、民主测评的竞聘方式,在年度采用加强考核测评等手段,一批年轻的干部脱颖而出并快速成长,办事机构的活力和发展后劲得到加强。为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我会先后制定、修订了《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财务管理办法》、《中华医学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中华医学会人员调配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有效地规范了工作程序,确保了各项事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在转变作风和能力素质建设方面,我们在会内通过集中授课、办班培训、工作例会和讲评等形式,不断提醒大家勤于学习和思考,注意抓好工作的细节。大力倡导和树立“五个意识”,即: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服务的大局意识;各部门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为医学科技工作者和会员服务的服务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为才能有位的竞争意识;尊重专家,尊重人才的民主办会意识。通过努力,办事机构的工作作风和能力素质得到改善,讲团结、讲大局的风气逐步形成。
五年来,办事机构按照党中央要求和卫生部统一部署,分别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比较好地完成了各个阶段的预定任务。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在继续深化学习的基础上,按照活动开展过程中制定的整改措施、方案,围绕解决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狠抓落实。如为了改善办公条件,请原设计单位对办公楼的通风系统进行改造,解决了办公区通风差的问题;在卫生部的支持下,经过对313名职工住房情况的审查、核算,完成了职工房补的一次性发放工作;通过与产权单位的积极协商,解决了历史遗留的35套安贞桥职工住房出售问题。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为了鼓励和激发职工争先创优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办事机构每年举办的年终总结会上,我们专门对获得区级以上奖励的集体和个人再次进行表彰和奖励,使集体或个人获得的奖项不断涌现,如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集体的“巾帼文明岗”,共青团中央授予集体的“全国青年文明号”、授予个人的“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卫生部授予个人的“突出贡献专家奖”和新闻出版总署授予个人的“中国出版荣誉纪念章”,等等。经卫生部推荐,我会被分别评为2005年、2006年、2007年、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2008年~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平安建设先进单位。
(二)发挥学会优势,促进知识传播和科技进步
1.加强组织与策划,努力创办、培育品牌学术会议。
举办学术会议是我会的传统工作和优势项目。为落实本届理事会五年工作规划中“加强会议策划,适度控制数量,切实保证质量”的办会方针,我会办事机构经过调整,将过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分散管理和服务整合为由学术会务部统一负责,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能力;重新修订《中华医学会学术会议管理办法》,使会议的审批程序和职责进一步明确。我们鼓励和支持专科分会整合小型会议,发挥整体优势举办高水平的学术年会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术会议,倡导专科分会为中青年医学科技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在学术会议的组织策划过程中,我们注重跨学科、跨区域交叉;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渗透;注重结合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注重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办会经验和采用多种交流形式。由于我们创办的品牌学术年会吸引众多国内医学科技工作者和国(境)外同行的积极参与,已经成为传播医学科技信息、展示我国医学科技水平的有效平台,起到了互相学习借鉴、启迪科研思路和激发创新灵感的作用。
截至2009年底,我会共举办一类、二类全国性学术会议732个,承办、协办国际或双边学术会议66个。我会“压缩、整合”的举措取得了实效,每年会议数量逐渐减少,参会总人数逐年增加,会议影响越办越大。参会人数已由2005年不到3万人增至2009年近7万人,一类学术会议规模超千人的已经达到30多个,规模最大的接近万人。所属83个专科分会中已有35个定期召开大型学术年会,近10个分会在举办年会过程中以分会场、论坛或沙龙等形式为中青年医学科技工作者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经过资源整合,精心策划,我会创办、培育出一批有影响、有规模、有水平的品牌会议。如骨科学术年会经过多年培育,已经成为规模大、有特色、国内外知名的学术会议品牌,2009年11月在福建厦门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四届国际COA学术大会”,注册代表接近10000人,参会外宾250多人,为历届之最。糖尿病学术年会由于近年注重提高学术质量和展示国内外最新进展,受到国(境)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2009年11月在郑州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学术会议”,参会人数达5500人,成为我国糖尿病界规模最大、参会人数最多的学术会议,会议收到的716篇论文中有数十篇来自台港澳和欧美地区。我会与相关国际组织联合举办的“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不仅成为我国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对外交流的窗口,也是国际著名的介入大会之一。此外,我们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承办、协办国际或双边学术会议方面所获得的成功,不仅帮助我国医学科技工作者及时了解到国际相关领域的新动态,也对外展示了我们的会议策划和组织能力,提升了中华医学会的国际影响力。我会与国际眼科理事会、亚太地区眼科学会、香港眼科学会在香港联合举办的“2008年世界眼科学术大会(WOC2008)暨第13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0名代表参加,其中来自内地的眼科医生有3000名,堪称国际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眼科盛会。我会在2006年8月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努力排除境外法轮功分子的干扰,在北京成功承办了第八届世界生命伦理大会,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363名境外代表及236名国内代表对生命伦理学领域共同关注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的出色组织工作和坦诚交流受到国际组织及与会专家的好评。
2.推进期刊改革,促进出版发行工作向前发展。
全面落实改革方案,实施精品战略,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出版工作得到健康发展。我会主办的期刊已由108种增加到123种,占我国医药卫生科技期刊总数的11.2%。
换届以来,我们按照2005年12月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期刊管理改革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期刊运行机制的改革,并以提高期刊的时效性和质量为重点,积极培育“精品期刊”,努力推动期刊出版发行工作向前发展。2006年3月,我会将百余种纸质期刊授权期刊管理部归口管理,实行经济目标责任制,学会直接编辑出版的23种期刊实行编辑部主任负责制,同时为加强主办期刊的统一管理,以协议方式与100种期刊的承办单位明确了监管责任。在期刊质量建设方面,我会制定实施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评估体系》,对期刊的质量评价及准入和退出做出规定,建立了定期审读的期刊质量管控机制。我们采用举办编辑沙龙、劳动技能大赛和岗位培训等方式提高编辑队伍的业务素质;要求各刊结合学科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召开组稿会议,选择优秀稿件、缩短论文刊出时滞等手段加强期刊的编辑策划。2006年,中国科协开始设立“精品期刊”示范项目,我会每年约有20种期刊获得资金资助,其中直接编辑出版的占10种。为支持编辑部落实精品期刊的打造计划,我会连续三年为获资助的会内期刊及时配套了资金。期刊改革方案的落实和精品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我会期刊出版工作快速发展,在经济效益获得提高的同时,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的学术影响指数也在不断提升。在2009年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2008年的全国1868种核心期刊被引频次前100种有我会20种,影响因子前100种有我会8种;国内百种最具影响文章有27篇;进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的系列期刊有95种;多种“中华”系列期刊被国际著名权威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Medline收录26种,SCI收录1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均被国内数据库收录。我会有43种系列期刊入选2008年国家科技部300种“中国国际化精品科技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占入选总期刊数的13.3%。有20种期刊荣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在期刊出版对外合作和企业化转制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2008年2月,我会与万方数据有限公司关于百余种系列期刊数字化再利用的合作协议正式签署,推动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的数字化出版。2009年7月,我会出资注册了“中华医学杂志有限责任公司”,为实现期刊出版的企业化转制,成立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出版集团摸索经验提供了契机。
我会电子音像出版社是我会全资的独立法人实体。几年来,该社以提高出版物的核心竞争力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出版物的选题策划能力和学术质量,努力打造品牌,使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摆脱了多年的经营困境,并在2008年实现扭亏为盈。目前,我会出版的《中华医学会医师培训工程》、《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及《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三大系列音像电子制品已经成为品牌产品,音像电子出版物在上级有关部门的评比中屡屡获奖。如《肝胆结石病的病理改变和术式选择》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杏林飘香》获中国优秀出版物奖音像提名奖。《抑郁症的预防与治疗》等多种出版物被选入“农家书屋”推荐的音像制品。
3.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努力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根据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五年规划“开展面向基层、面向西部的科技科普系列活动”和“以多种形式普及医学科学知识”的工作要求,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如从2006年开始,我会结合中国科协每年举办的“全国科普日”主题,积极组织或参与相关的科普日系列活动;我会2004年7月与卫生部疾控局共同发起的“健康新长征—全国糖尿病防治教育项目”,于2007年1月结束。活动历时两年半,行程约11万公里,足迹遍及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60个行政区县,培训基层医生3200多名,开展义诊咨询187场。此外,我会还参与或组织了“科普万里行-健康迎奥运”、“知名专家进社区”、“知名专家进辽宁”等大型科普活动。从2005年起,我会与强生公司合作,开展“中华医学会—强生西部学术讲座活动”。活动分别在贵州、青海、云南、陕西、内蒙、宁夏、广西、四川、甘肃等西部地区举办了15次,先后有近百名不同领域的医学专家深入到基层,开展教学查房、会诊、手术和学术讲座。五年来,我会承办的科普宣传日、宣传周活动近10个,如2005年的“全国爱眼日”、2006年的“世界心脏病日”、2007、2008年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2009年的“世界糖尿病日”等;承接并完成有关上级部门委托的科普项目30多个,如“农村妇女抑郁和自杀干预项目”、“山西吕梁基层医务人员技术培训和农村知识科普宣传活动”、“农村艾滋病宣传教育”等;编制、编写多种科普宣传材料,如《常见病、多发病系列挂图》4套,《健康教育处方》20种等。
“中华医学会健康大讲堂”是我会组织著名医学专家面向公众开展的系列科普讲座。活动自2008年创办,每季度一讲,已经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或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了7讲,讲座以公众关注的健康问题为专题,受到听众的普遍欢迎。
(三)推动医学科技创新,促进人才成长
1.“中华医学科技奖”得到健康发展。
按照“坚持标准、严格要求、确保质量”和“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我们继续开展了“中华医学科技奖”的评审工作。为了同国家科学技术奖接轨,我会在2007年对“中华医学科技奖”的奖励条例和实施细则进行修订,将医学科普项目和卫生管理专业纳入评审范围。从2005年到2009年,我会从全国推荐的1225个项目中评出“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400项,其中一等奖39项;二等奖125项;三等奖236项。为了促进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我会于2008年分别在北京、南京、上海和西安四地举办了主题为“荣耀与使命”的获奖成果报告会。由于我们始终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评审,使“中华医学科技奖”得到了健康发展,该奖已经成为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的最高奖项,得到了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和各级领导的肯定。自2006年我会被国家奖励办列为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直接推荐单位之后,我们从“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中遴选推荐了23项,有1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或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对我国医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激励医学科技工作者攀登科技高峰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华医学科技奖”的设立与健康发展,与扬子江药业集团的长期支持密切相关。作为独家赞助企业,扬子江药业集团从2008年到2011年将每年的赞助额度增加到255万,继续为科技奖评审工作提供支持。在这里,我代表理事会对扬子江药业集团表示衷心的感谢!
2.启动、设立了“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
2005年,我会启动设立了“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资金来源于企业的捐赠,用于支持医学临床课题研究。我会已与多家医药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共有10个专科分会募集到用于支持“慢性呼吸道疾病研究”、“风湿病临床研究”、“中国人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变迁”和“血管生物学Vascular Biology研究”等16个专项研究的资金5500万元。经过评审,我会已对222个项目或课题研究给予了资助,获得临床科研专项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或课题已经启动。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的设立,对缓解政府对临床研究经费投入不足,推动我国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3.继续教育工作稳步推进。
我们以承担政府转移职能和承办委托任务为重点,继续推进继续教育工作。自2005以来,我会继续承担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受理和组织评审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每年都在3000项以上,并在2009年首次采用网络远程方式对2010年的申报项目进行了评审。“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上岗培训”项目是我会承办卫生部的一项委托任务,涉及CT、MRI、彩超、直线加速器等9个专业。近几年,接受培训和考试的既有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也有持证满五年的换证人员,其中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每年均超过2万人,换证人员每年接近1万人。我会受卫生部委托,于2006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指南》;在2006年4月承担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编写及相关音像制品出版任务,目前已完成20多个学科共46个分册。该教材已被列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推荐教材和“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物。我会平时注意利用自身资源,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刊物上开办继续教育栏目,利用学会网站开展远程继续教育试点等。
(四)发挥非政府组织民间外交作用,增进与国(境)外医学团体的交往与交流
在增进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交往方面,我会努力发挥非政府组织开展民间交流的独特作用,不断发展与国(境)外医学团体的友好关系。五年来,我会应邀组团66批,先后访问了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的医学团体,出席了世界医学会全体大会、世界医学会第182届理事会会议等一些重要会议;接待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医学组织来访62批。通过互访,我会与有关国家医疗机构、医学会及国际组织间增进了了解与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我会积极推进与台、港、澳地区的学术交流与互访,取得了良好的新进展。
在促进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交流方面,我会积极促成专科分会加入对口国际专业组织和参与国际活动,鼓励专科分会努力提高国际学术交流的参与能力,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为支持专科分会参加申办国际学术会议的竞标,我们在做好组织和策划的同时,专门编制了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投标的宣传资料,使申办国际学术会议的成功率明显提高。目前,我会已经加入包括世界医学会、国际抗癌联盟、国际生命伦理学会等32个国际组织,我会有多名专家在相关国际组织任职。此外,为了增进大陆与港澳台医学界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公共卫生领域的共同发展,我会继续举办每年的“两岸四地华人健康平台”和“京港医学交流”等活动。
(五)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努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五年来,我会利用与医学科技工作者联系广泛、组织网络健全、专家云集和客观独立的优势,积极承担政府的委托任务和及时反映医学科技工作的诉求,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
1.接受政府的决策咨询。我会受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卫生部等部门的委托,分别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初级卫生保健法》、《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精神卫生法》及《侵权责任法》等多部法律、法规性文件的征求意见稿进行讨论,及时上报修改意见;对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组织医学专家进行了讨论,并书面征求83个专科分会意见,在对反馈意见汇总、整理后上报卫生部。
2.拟定技术文件和开展技术论证。我会先后组织专家完成卫生部等上级委托的技术文件制修订任务和技术论证工作150余项。如《人禽流感诊疗方案》、《三种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分级标准》等文件的制修订任务;“翁文辉病例”案、“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事件、“亮菌甲素注射液”致人死亡事件和“青海省六名患者使用双黄连注射液发生不良事件”等的技术论证工作。
3.组织编写规范性文件。编写《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卫生部在2001年交给中华医学会的任务。我们在上届出版15个分册的基础上,继续组织专科分会开展《指南》和《规范》的编写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内容涉及52个专业,总共88个分册的全部编写工作。受卫生部委托,我会还分别承担并完成了《物质依赖临床诊疗指南》、《中国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和《血液透析技术操作规范》等大量规范性文件的编写任务。
4.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我们遵循“受理委托不草率,鉴前准备不凑合,公正、客观不含糊”的原则,继续组织和开展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自2005年以来,我会共收到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卫生行政部门的鉴定商请委托1086件,按照鉴定受理程序对其中疑难、复杂的205例进行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鉴定结果与地方鉴定结论不完全符合率在80%以上。2006年8月,我会重新聘请各医学临床专业领域的专家1587位,组建了第二届医鉴专家库。五年间,我会处理接待了大量有关的来信、来电或来访,妥善处理了多起“闹访”事件。为指导各地医学会医鉴工作,共同提高我国的医鉴工作水平,我会除积极开展医鉴工作调研、医鉴专家培训活动,还先后组织各省市医鉴工作者召开了三届医鉴工作研讨会。2009年9月,在厦门召开医鉴研讨会上,我会对2006~2009年度全国医鉴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医鉴工作者进行了表彰。通过严谨、细致的工作和经验不断积累,我会医鉴工作正逐步走向成熟,鉴定结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明显提高。
2008年10月,卫生部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交由中华医学会承担。为承接此项任务,我会聘请154位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专家指导委员会,并拟定了实施方案等文件。2009年11月,经卫生部批复和常务理事会第九次会议审批,中华医学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公室正式成立,其它准备工作也已基本就绪。
5.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处理突发事件。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向四川省卫生厅、医学会发出慰问信并捐款20万元。办事机构373名职工共捐善款92520元,133名党员另外交纳了111950元的特殊党费。另据不完全统计,我会有99种系列期刊编辑部的员工参与了捐款、捐物活动,共计捐款261520元,捐物价值6000元,参加献血15人。5月26日,受卫生部委派,由副会长王海燕教授任组长,重症医学分会主委刘大为教授和骨科专家戴剋戎院士组成专家组,赶赴四川地震灾区,与先期到达的肾脏病学分会主委陈香美院士、呼吸病学分会主委刘又宁教授,共同对当地的伤员救治工作进行指导、评估。专家组不顾旅途劳累和余震的危险,奔走于灾区的城市、医院,并根据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对救治工作做出了科学评估,为卫生行政部门及时调整、制定施救方案提出了重要建议。我会的专科分会分别以各种方式积极支援抗震救灾,如检验医学分会为灾区募集了26万多元现金和价值80万元的检验仪器及试剂;心血管病学分会压缩会议开支,将会议节省的20万元捐给四川灾区;重症医学分会向全国重症医学医务工作者发出了积极投身抗震救灾的呼吁,并捐款10万元;急诊医学分会因考虑灾区急需大量急诊急救医生,主动推迟了年会的会期;精神病学分会积极参与了卫生部交办《灾难后临床常见精神卫生问题处置原则》的制定工作等。我会发挥在期刊、科普工作方面的优势,努力为灾后的伤员救治和卫生防疫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中华医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和《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等多种杂志,通过组织重点号、设“地震救治”专刊等形式,及时编发相关稿件,介绍地震灾害急救常识、卫生防疫知识和基本救治技能,宣传报道医务界在伤员救治过程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据统计,26种系列杂志共刊登了近百篇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文章。为协助做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我会及时组织专家编印了一套《地震灾害后儿童及成人心理应急反应与疏解》的彩色挂图,参与编写了《地震灾后心理疏导手册》,并将2000套挂图、10000本手册通过四川省医学会捐赠给地震灾区。我会在抗震救灾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受到2008年9月召开的第十届中国科协学会年会的表彰,被评为“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2008年9月份,在婴幼儿因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导致泌尿系统结石的事件发生后,为协助政府做好患儿的诊疗救治工作,我会紧急组织了小儿肾脏病学、小儿泌尿外科学、医学影像学等领域专家多次召开会议,完成了卫生部交办的《与食用受污染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相关的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疗方案》和《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超声检查流程》的制定任务。9月29日,针对受染奶粉中检测出阪崎肠杆菌的情况,按卫生部交办,我会及时组织儿科学、感染病学、临床药理学、传染病学、检验医学等领域专家召开讨论会,制订出《阪崎肠杆菌感染诊疗方案》及宣教提纲报卫生部。此后,随着事件调查的深入和诊疗救治工作的展开,应卫生部要求,我会又先后10余次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召开专题咨询会、研讨会,就“三聚氰胺污染三鹿奶粉致泌尿结石患儿临床药物治疗路径”、“成人饮用含三聚氰胺奶粉是否会引起肾结石”和“微创手术治疗小儿泌尿系统结石”等问题向专家进行咨询,就“三聚氰胺相关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患儿诊疗情况”、“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转归问题”和“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问题”等多个专题组织研讨。我会专家制定的文件和形成的共识,为卫生部及时有效的指导全国的医疗救治和做好宣传提供了科学依据。
6.反映医学科技工者意见和诉求。为使医学科技工作者联系党和政府的渠道更加通畅、便捷,收集、反映的各种信息更加全面、快速,我会与专科分会、地方医学会建立的信息报送网络初步形成,学会的信息化建设专门开发了信息征稿与报务模块。
五年来,我会以信息收集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将整理、收集的近20条反映医科技工作者工作、生存状况的热点、焦点类信息,通过中国科协及时向政府进行反映。我会在2006年针对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面向北京三甲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展开调研,将调研形成的近万字《北京医务工作者从业状况(医患关系)调查》上报到中国科协,被刊载在2007年中国科协《调研动态》第4期上,对改善医生的从业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2009年3月,为解决医学科技工作者临床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我会通过中国科协向政府提出了在我国设立临床科研基金的建议。刘俊副会长在中央政治局常委第35次集体学习时围绕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有关问题所作的专题报告,巴德年副会长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代表医务界九位院士作的《加快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健制度的建设及早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报告,对党中央和政府关于医改的决策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学会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会在创新管理方式,促进各专科分会的均衡发展上仍需进行积极探索。二是做好会员发展,为会员服务方面有待进一步落实。三是反映医学科技工作者的诉求,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言献策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学会办事机构自身的能力建设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会发展的需要。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中华医学会在本届理事会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与各级领导、兄弟学会、协会和有关单位的支持分不开的,是学会广大会员、专家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理事会向五年来关心、支持学会发展的各级领导、有关单位和医学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二、主要体会 
通过本届理事会五年来的工作实践,体会很多,我们认为以下几点体会尤其重要:
一是医学会必须代表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愿望,坚持民主办会和学会宗旨,繁荣学术,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提高学会对医学科技工作者影响力和凝聚力,壮大会员队伍。不断加强办事机构的服务意识,健全工作制度和程序。中华医学会是由医学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科技社团,要凝聚、团结科技工作者必须坚持民主办会,尊重、依靠并服务于医学科技工作者,要健全工作制度和程序,以确保民主办会原则的贯彻实施,避免工作上的随意性;要坚持服务的宗旨,在专科分会领导班子及学会办事机构不断加强“医学会是为全体会员服务的”教育,努力消除特权思想。
二是发展学会事业既要坚持传承和发扬,又要敢于创新。学会工作应该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要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拓展学会工作的新领域,新空间。要与时俱进,敢于对束缚学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工作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在促进知识流动的工作领域,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形成学会的传统和优势项目,但要保持现有优势,就必须不断提高学术交流的成效。具体讲就是要根据学科的发展不断研究当前的新动态,加强学术交流的策划、组织和协调,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使学会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真正起到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培育发现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提高学会对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才能保持和提高学会的社会影响力。
三是加强对专科分会的领导和对各地方医学会的指导是学会工作的组织保证。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是按不同学科或专业设立的分支机构,受中华医学会学会直接领导;全国副省级以上的医学会—地方医学会是中华医学会的团体会员,是独立法人单位。中华医学会的50万会员由地方医学会登记管理,各专科分会的委员也都是地方医学会推荐产生的,可以说地方医学会是中华医学会的组织基础。要做好中华医学会的组织建设工作,必须在加强对地方医学会指导的同时,通过勤联系、多沟通与地方医学会的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尊重地方医学会的意见,协调好各方的利益。
四是要不断加强学会办事机构自身能力建设,拓展工作领域。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有为才能有位”的意识。要做到“有为”,必须不断加强学会办事机构的自身能力建设,坚决贯彻民主办会和提高服务意识,将更多的专家、会员凝聚、团结在学会周围,使广大专家、会员主动参与学会工作;要做到“有位”,就要努力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政府任务;要通过辛勤付出,不断提升医学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以出色的能力和工作质量赢得医学科技工作者和政府的信任。
三、今后五年工作的建议
到2015年,我们将迎来中华医学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奋斗,百年辉煌,会员关注,医学科技工作者关注,政府关注,社会关注。中华医学会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卫生事业服务,为医学科学发展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加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学会建设,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高度学术影响力、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自主发展能力的中国特色的现代科技社团,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医学会百年庆典。
(一)加强创新型学会建设,进一步增强学会发展活力
在九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医学会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积淀了我们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优良传统。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历史,牢记学会宗旨,坚定不移地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以会员为中心,着眼会员需求,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坚持不断拓宽学会职能,把引领学科发展,规范学科活动,传播学科知识放在学会工作的核心位置;坚持两个效益的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牢牢把握学会建设的正确方向。
当前,世界和我国医学的快速发展,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医学社会团体呈现群雄并起的局面,学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要破解学会建设中的难题,只有在继承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在创新中焕发学会青春和活力。当前要着力在三个创新上下功夫:
创新管理模式。中华医学会的基础是专科分会和地方医学会,如何对所属专科分会实施有效管理和指导各地医学会工作,已经成为学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努力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激发专科分会的发展活力和促进各地医学会的工作。
创新学会功能。要在坚持学术主导正确方向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学会工作领域。当前,要积极争取承担或参与国家、社会支持的临床科研基金的工作,支持临床科研活动。要进一步加强与行政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积极争取在对专业技术和从业人员评价上承担相关工作。要发挥中华医学科技奖品牌效应,积极做好科技奖项目的转化和应用。
创新服务手段。中华医学会网站建设已初具规模,要在实现现有网站功能基础上加强后续功能开发工作,为会员和广大医务工作者、为社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二)发挥学术交流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精品化战略
组织学术活动是学会主要任务,也是学会的生命力之所在。要随着办会条件的不断改善,普遍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大力推进精品战略的实施。认真总结几年来的成功经验,分类制定品牌会议、精品期刊、品牌项目的目标、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确保精品战略出成果、见实效。
抓好品牌会议建设。引导专科分会,紧跟学术前沿,创新办会模式,组织高水平的学术年会,围绕本学科的重大疑难问题,开展学术攻关,推介学术成果,加强学术交流,鼓励学术争鸣,最大限度地满足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学术需求,努力提高我国的医学学术研究水平,培育创办出更多规模大、效益好、影响力强的品牌会议。积极参加相关国际医学组织,按照国际惯例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加强同各国医学组织的交往与合作,努力形成国际同行认可的品牌会议和合作项目,提高学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抓好精品期刊建设。要在推进期刊管理改革中,落实好政策。经费上保障,借鉴国外办刊经验,进一步加强期刊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加强编辑队伍、编委会建设,提高专家办刊积极性,力争使基础好的期刊尽快跻身于国际医学知名期刊行列。
抓好其它品牌项目建设。继续认真抓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华医学科技奖、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华医学会西部讲学等品牌项目的巩固和提高工作。根据学会事业发展需要,适时遴选并推出新的品牌项目,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
(三)加强专科分会建设,进一步夯实学会组织基础
专科分会是学会的重要组织基础,要采取积极措施推进专科分会建设,在总结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科分会前任、现任、候任主任委员分设制度,妥善处理换届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专科分会建设的稳定性、连续性、创新性相统一。要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通过充分发扬民主,把医德医风好、学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热爱学会工作的专家推选到专科分会领导岗位上来。抓紧制定专科分会评价制度,加强对专科分会工作的考核,激发专科分会工作的活力。
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推动专科会员发展工作。通过进一步调整管理规定,完善权利义务,明确专科分会和各相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力争在24届理事会任期内,在专科会员发展上有一个大的历史性的突破,进一步做好专家会员的评选与认定工作。
加强与各地医学会的联系和工作指导。各地方医学会是学会的团体会员,既是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会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强与各地方医学会的联系,加强对地方医学会工作的指导,是学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适应国家对社团管理的新要求,采取工作示范、经验交流、信息共享等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医学会工作的指导,尤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加强对部分基础薄弱地区医学会工作的支持,推动他们不断改善自身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四)积极投身医改实践,充分发挥学会在医改中的作用
200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颁布。随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也对外公布,新一轮医改正式启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战略需要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推动医学科学健康发展、惠及全国亿万人民的伟大事业。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我国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推进医改是学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医改目标的成功实现也对学会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动员广大会员和医学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医疗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要着眼全国医改大局,密切关注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充分发挥学会人才荟萃、信息畅通和会员层次高、影响大的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向党和政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要以积极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完成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以实际行动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做出我们积极的贡献。
(五)努力抓好建家工作,着力提高为会员服务质量
会员是学会立会之本,要坚持以会员为中心,努力做好为会员服务工作。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尤其要充分发挥学会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作用。
加强学会全面建设,努力提高为会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领导班子是关键。要坚持民主办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议事规则,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尤其要坚持相关工作制度,切实保障学会常务理事会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常务理事会成员也要以学会建设为己任,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优势,努力增强从大局上把握学会建设的方向、从战略上思考学会事业发展的意识,不断提升抓大事谋长远科学决策的能力。要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及时研究和解决学会工作中的问题。
2.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办事机构建设。
学会办事机构是学会工作的枢纽。学会办事机构的工作水平对学会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下大力量抓好学会办事机构自身建设。要着眼现代社团建设需要,努力提高办事机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思想教育,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提高专职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着眼为会员、为专家、为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努力改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为会员、为学会建设服务的水平和能力;要加强对会员和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新需求的研究,最大限度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 
3.努力做好建家工作。建设会员之家是中国科协多年来的要求,也是学会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把建设会员之家放在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积极筹划,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逐步把学会建设成为真正的会员之家,努力做到专科分会有址、学会会员有家,为会员服务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进一步增强学会的凝聚力。
各位代表!
    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方针中,我们肩负着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的历史使命。回顾过去,我们为辛勤付出所取得的成绩而深感欣慰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将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2015年中华医学会的百年华诞。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不辱使命,努力推动学会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投身创新实践,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