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学会新闻
紫禁城论坛PostRSNA 2017综述—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8-01-12 浏览次数:33743次 作者: 来源: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

    2018年16日北京医学影像发展论坛—“紫禁城论坛-PostRSNA 2017”在北京嘉里中心大酒店隆重召开,中华放射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北京协和医院金征宇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中华放射学会副主委、北京放射学会候任主委、卫计委北京医院陈敏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本届论坛以无界为主题,特邀全国放射学界学术精英和优秀企业代表,分别将RSNA2017期间发布的医学影像界最前沿的X线诊断、影像引导下的介入治疗、CTMRI及人工智能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进展、新趋势进行介绍,分享给广大国内医学影像同行。本届论坛得到了国内影像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和一致好评,现场异常火爆参会代表达到600人以上。
    
开幕式上大会主席金征宇教授介绍了RSNA2017的主题创新、发展、转化和影像产品的技术创新,本次紫禁城论坛以无界为主题,寓意思想、技术、学术、创新无国界,希望中国医学影像学界能够更快的发展并达到国际最高水平。他表示,RSNA作为国际医学影像专业的最高平台,是影像未来发展的风向标。今年紫禁城论坛-PostRSNA已经举办了七届,成功搭建了产学研用高端交流平台,将RSNA的新成果、新发展详细阐述给国内广大的放射界同仁。
    
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荣誉理事长、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RSNA荣誉会员戴建平教授致辞,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以金征宇教授为首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的工作表示肯定和鼓励,希望中国放射学事业更上一层楼。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付海鸿教授发言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了本届紫禁城论坛在促进学术交流和提升医学影像整体发展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卓越贡献!随着十九大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也是医疗行业的基石和创新代表,希望影像行业的专家同仁们牢记坚持和责任,砥砺前行,为中国影像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开幕式上原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装备协会副理事长侯岩女士、国药励展董事总经理胡昆坪女士、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云亭女士、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主任高宏女士、北京医师协会放射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癌症基金会副秘书长周纯武教授、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对外联络与项目管理二部部长尹海燕女士发表了致辞。为感谢医学影像业界专家同仁对紫禁城论坛-Post RSNA 2017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本届论坛特设颁奖环节,大会主席金征宇教授及出席大会的领导嘉宾共同为优秀企业代表颁发感谢奖状,感谢他们为医疗影像行业的发展做出的积极努力和贡献。一共有14家中外优秀企业代表获得了本届论坛颁发的感谢奖状,他们依次上台针对企业在影像界现状和发展做了简单介绍并与影像界专家集体合影。







 

一、     MRI新产品、新技术与新进展

北京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王霄英教授作为本专题的主持引导嘉宾,王教授介绍了2017RSNA的几个热门话题,其中包括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疗影像学界的应用及日益重要的作用,AI医疗的生态系统,高度集中协议,价值集中再造工程,影像诊断的价值链驱动,以及未来医疗影像的发展趋势等热点话题。并表示不管AI还是传统技术行业,都需要由放射医师把它接入到整个诊疗过程中去实现它的价值。

 

    日立公司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他们基于MR的开拓与创新,此次会议日立汇报了近一年来软件及新功能的进展和在此次RSNA上所展出的4款磁共振产品的情况。在新的软件功能开发方面日立的工作围绕图像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成像速度的加快和改善患者的受检条件三个方面展开。日立推出的新的技术包括IP-TechnologySMI2D激发、QSM3DQPM等,在确保高信噪比,优质的图像质量下,提升成像速度。在产品方面, 3.0T/1.5T Oval的大孔径MRI装置由于椭圆形磁体配合超宽检查床面设计,解决了偏中心扫描问题,使检查更舒适;日立进行了1.5T超导磁共振“Echelon smart”首展,1.2T开放式垂直磁场超导磁共振OASIS做到了270°开放,82cm宽床面,低噪音梯度等,在危重患者监护、儿童检查、介入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西门子MR今年RSNA的主题是Embrace  the future of MRI-“拥抱磁共振的未来。包括:拥抱虚拟现实,推出全球首个虚拟真实3D成像技术—GOKnee3D;拥抱极速磁共振成像,推出10倍加速的压缩感知技术—Compressed Sensing,冠脉、腹部、胎儿心脏成像实现极速扫描,超越传统磁共振10倍以上;拥抱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与磁共振深度结合,推出全球首个AI人工智能磁共振平台—MAGNETOM sempra,磁共振的“人脸识别”,生成标准化的大数据,Connect plan 智能互连,每台磁共振成为智能节点,实现云检测、云操作;拥抱7T,探索全新领域,推出全球首台临床科研双模7TMAGNETOM terra,已取得FDACE认证,正式进入临床常规,见所未见,未来已来。    


    飞利浦MRI新部品孕育了多项新技术,推出INGENIA 3.0T CX,在压缩感知、微米成像、分子成像及MR治疗上有创新,推出首个全身压缩感知成像技术—CS SENSE,首次将压缩感知成像应用于全身20多种临床和科研序列,将扫描时间缩短60%-75%。显微镜微米成像基于80mT/mAlpha梯度和数字显微线圈,实现超高分辨率微米成像,清晰显示解剖与病理细节。3D APT(酰胺质子转移成像)成为MRS之后最新的MR内源性分子成像技术,评估肿瘤、脑卒中、老年病的蛋白质表达。RSNA更多创新技术包括4D ASL3D NERVEVIEWMdixon MRA等。MR Therapy推出两款新设备:unity MR-LINAC*surper Hybrid OR,提供磁共振治疗解决方案,让传统影像设备走向治疗,实现疾病的精准治疗。 最后为我们描绘了MRI美好的未来。

 

  GE 以“Tomorrow Today-明日技术,今日臻现为主题,展示了磁共振产品在诊断图像、硬件技术和新技术转化的三大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推出更新的一次扫描多对比度、多参数图成像技术—MAGiC,可获得10种对比度、5种定量图谱,为未来构建影像大数据标准和促进AI人工智能提供帮助;探索新临床,推出更快速更清晰的hyperworkshyperbandhypersense缩短扫描时间;开创新技术,AIR-Tech创造薄柔的线圈毯,使检查更便捷,患者更舒适;转化新方向,推出更高场强MRISIGNA 7T,更清晰的Q.clear PET/MR;走向MR引导的超声治疗,使治疗让病人受伤害更小。

 

  东芝磁共振将人工智能与精准影像完美融合,以人为本节能创新科技,通过Time-SLIPDelayTracker等新技术提升成像速度和质量。

  东软医疗秉承20年不断创新的理念,推出了NSM-S15P全新3T MRI系统,16通道平台和基于NeuSENSE技术,NAIS4D shimming+NeuSENSE+eFLI)提供快速、优质、稳定的腹部磁共振成像解决方案。同时,东软在精准医疗的道路上也不断取得进展,开发出了BrainQuant*®BrainAngio*®等一站式解决方案,针对颅脑疾病提供精准量化的图像信息,为临床创造更多价值。 

 

    全军放射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张挽时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张兆琪教授和中华放射学会常委、北京放射学会副主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马林教授作为点评专家,指出磁共振未来将在极速、精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快速发展。

 

二、     人工智能新产品、新技术与新进展

中华放射学会秘书长、北京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洪楠教授引导和主持了人工智能专题研讨。洪教授围绕影像学的价值链创新,影像学的价值以及数据科学提升影像学的价值点展开演讲,分析了医学影像界现存的问题及痛点,比如影像学界结构化报告仍需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实现部分疾病的早期诊断,优化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等,呼吁影像医师需要更多地与临床医师合作,判断AI读取的准确性,分析研究复杂病例,承担更大价值的工作。

    东软医疗的云设备,嵌入可持续更新的AI专病影像诊断技术,通过+AI”的创新模式构建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新生态。

    西门子医疗在信息化发展探索进程中,凭借CVRT技术开拓了影像可视化的新视野,依托结构化报告转变影像临床沟通的新模式,为用户带来了全新体验。同时,西门子以技术创新为己任,努力以人工智能为医学影像开拓全新未来。

    飞利浦的ISD2.0人工智能平台采用开放的开发环境,支持CT, MRI, XA, OT等多模态影像,兼容MatlabC++Python等开发语言,对于大数据量、同类型数据支持自动化批处理,ISD2.0平台配备肿瘤、心脏、神经三大研究模块,提供了多种图像分割,钢性弹性及多模态配准,以及影像组学(Radiomics)、DTIIVIM、多种药代动力学等计算工具,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图像开发工具和良好的开发环境。 

    GE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则通过平台,技术,数据以及应用场景的驱动,促进了医学影像与人工智能的紧密结合。

    在点评环节,北京放射学会常务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袁新宇教授,中华放射学会常务委员、北京放射学副主委、北京同仁医院鲜军舫教授和北京放射学会委员、北京安贞医院于薇教授肯定了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对科研和科室大数据的支持方面的积极贡献,并表示整合优势专家资源,实现数据无缝上传,提高报告效率和质量是大影像平台的优势。

三、     影像引导下介入放射新产品、新技术与新进展

本环节由北京放射学会委员、北京医院于经瀛教授引导主持。于教授讲述了介入放射学发展历程以及介入的技术更新。为了满足临床、科研,血管造影机各项功能日趋完善,多种技术融合、多种设备融合,微创化治疗,射线剂量一降再降,为介入医生和患者的医疗安全提供最优质的保障。

    飞利浦介入引导治疗: 新型的Azurion系统把优越性能和临床体验集于一身,DC Roadmap(动态冠脉路图)、AneurysmFlow(动脉瘤血流分析)等新技术带来全新的客户体验。超级联合手术室的推出展示了飞利浦向全面的解决方案迈进更大的一步。增强现实的AR引导技术将是介入里面的全新发展方向。 

    东芝在介入影像领域发展了更多的临床高级影像应用新技术,尤其在剂量控制方面,不但为客户提供了超低剂量影像平台,还创新地为医生提供了用户自主剂量控制工具——“靶向透视剂量追踪

    GE Liver Care 肝脏疾病一站式解决方案,在术前、术中、术后都提供了各种最新的评估或引导技术,充分结合了GE在超声、CTDSA3D打印的各项优势,帮助临床医生轻松完成各类复杂的肝脏介入手术。

    西门子介绍了新时代影像引导治疗,全新的航母级治疗平台,集合血管造影、CT、磁共振术中影像设备,为医生提供精准治疗的依据,为患者提供无缝转运的一站式微创治疗方案,集介入,外科于一体,是新时代影像引导治疗的新起点。

    北京放射学会委员、北京医院李晓光教授,北京放射学会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旭教授和中华医学会北京介入专委会副主委、北京放射协会委员、医科院肿瘤医院李肖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引导企业演讲嘉宾进行激烈的讨论,关于血管机在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如何将手术室无缝对接,如何减低介入临床剂量,在临床实践方面需要改进的方面。同时肯定了介入技术的发展帮助医师更加轻松面对临床治疗中的挑战。

四、     X线新产品、新技术与新进展

    北京放射学会副主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蒋涛教授主持了X线专题的研讨,引导演讲指出目前X线普放仍然是最基础、快捷,采集患者解剖信息临床采用最广泛的摄影技术之一。蒋教授详细介绍了普放影像技术发展趋势的三大特征:设计从2D3D成像、一机多功能、更加灵活操作;图像硬件、软件、剂量,AI的辅助诊断,减低辐射剂量;以患者为本,更科学、人性化、先进、舒适,提高检查质量。

    GE X-RAY划时代的100微米探测器,结合HelixTM大数据重建引擎以及iRAD智能应用管理,组成了全新一代的DR影像链。乳腺一站式检查平台:筛查—ASiRDBT断层摄影、诊断—增强能谱成像技术(CESM)、治疗—三维定位穿刺,为临床诊断提供更高品质的影像信息。

    西门子公司介绍了双悬吊3D机器人—MultitomRax具有200°等中心扫描、0.3mm空间分辨率、十轴机械臂高精度联动的特点;立位CT成像方式应用在椎体、腰间盘、下肢关节等部位的新进展;一键OGP十轴联动到位,可各轴向单独控制,球管、平板、检查床,极简操控;多重模态、全能应用带来的高水平的患者保护以及高经济价值的复合X射线室。MAMMOMAT Inspiration通过50°广角扫描、全像素读取、EMPIRE迭代算法、Insight 2D/3D开启立体Tomo新时代,立体Tomo新技术乳腺专用迭代算法可以有效减少噪声,清晰显示微钙化。并且其独有的立体Tomo显示可通过旋转角度多方位观察乳腺,使乳腺三维断层摄影图像更有深度。

    岛津制作所在X线诊断设备的开发中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以140余年的匠心精神,关注产品的每一个细节,使普放产品在临床上焕发了全新价值,T-smart应用于假体周围成像提高影像评价的准确性,融合骨密度成像,一机多用;乳腺专用PET系统、术中荧光血管成像系统扩展了X线的服务领域。

    东芝医疗独有的多功能X线机—Ultimax-i已经成为放射科胃肠检查、介入科、消化科、妇科、呼吸科等临床科室不可或缺的检查与治疗设备,丰富的低剂量技术、新的SNRF提供高的图像质量。

    东软NeuCare Mammo DR HD雎鸠--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系统特点:简洁设计,炫彩动态屏幕,清晰的使用信息。东软推出的新技术有:超智能滤线栅技术、融合优化曝光技术、高级均衡处理技术、感应压迫技术,创新技术充分融入到乳腺癌筛查、诊断和活检中。 


    Hologic作为专注于女性健康事业的公司此次推出了乳腺和骨骼健康整体解决方案,着重介绍了
3.7秒即可完成扫描的乳腺3D摄影技术。大数据量临床验证表明此项技术经可将浸润性乳腺癌早期检出率提高41%,并可提前15个月检出早期乳腺癌,更特别的,该技术在2017年被FDA认证为致密型乳腺的优选检查方法。同时Hologic公司还创新地将3D技术用来引导立式和卧式穿刺活检,从而使穿刺活检更加精准、流程更加精简同时剂量也得到大幅降低。

    飞利浦DXR产品新技术,全新动态平板胃肠系统 CombiDiagnost R90:真正2-in-117x17英寸动态大平板,最大183cm SID,既满足临床消化道造影检查要求,又可满足全身高清摄影要求;动态UNIQUE图像实时处理,实时智能优化、增强病灶细节;IQX精准优化剂量、GCF实时控制辐射剂量,提供超低辐射剂量影像检查。SkyFlow Plus(超级栅二代)开创无栅拍摄新时代。

    本模块的点评嘉宾是北京放射学会副主委、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孙应实教授,中华放射学会常委、北京放射学会副主委、医科院肿瘤医院赵心明教授和中华放射学会常委、北京放射学会副主委、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袁慧书教授。他们号召放射医师从更全面的角度,给与临床医生更多支持,以人为本,给予病人更多的关爱。

五、     CT新产品、新技术、新进展

    北京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阜外医院吕滨教授作为本环节的引导嘉宾,介绍了全球顶级设备企业的各自产品亮点和最新技术。并阐述了2017CT技术领域4大特色:采集更快,图像更清晰(迭代、空间分辨率),能谱成像(斑块分析、肿瘤),功能学FFRCTP,人工智能(AI)。
    
西门子医疗CT以科研产出第一,两款全新产品(SOMATOM go.SOMATOM Drive),三原则技术路线响应了RSNA2017的主题探索、创新、转化;其中SOMATOM go.独有的掌上工作流采用独一无二的平板电脑进行操作,一键智能成像,智能化精准定位,智能化参数选择,智能化图像处理,化繁为简,有效提高检查流通量,体现对受检者的关爱;SOMATOM Drive集成了众多人工智能黑科技,对AICT中的应用给出了全新阐释。

 

    GE 公司阐述了CT产品在能谱常规化、心血管一站式解剖和功能成像,以及脑卒中快速诊断的全面临床解决方案。GE三同能谱、0.25ms高低压瞬切、50cmFOV能谱,GSI+ASiR-V+宝石高清探测器使能谱剂量达到常规剂量;可主机自动生成能谱图像,自动发送PACS阅片;GE推出全球首款心脏专用CT,提供专业的心血管疾病的解决方案。GE快速脑卒中解决方案:5分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快速提取脑出血与动脉瘤数据。 

 

    飞利浦IQon spectral CT与基于传统CT的双能量CT不同,它是通过球管提供多元信号(高低能量光子),光谱探测器进行不同能量的分离,上层探测器吸收低能X射线,下层探测器吸收高能X射线,侧置双独立光电采集系统,避免不同能量串扰,通过对两层探测器不同能量信息的同时采集,达到同源同时同向的能量扫描。基于这些硬件基础,它可以在实现精准、常规化、绿色多参数成像,实现每个患者都是能量扫描,从而真正实现能量扫描常规化使用,即一切扫描皆能量。

 

 

    东芝医疗CT产品围绕着2017RSNA的探索、创新、转化三个主题,更新三款产品—Aquilion PrimeAquilionONE GENESISAquilion Precision,分别介绍了FIRST全模型迭代重建,一种完全基于原始数据计算的低剂量技术(Forward projected model-bas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solution),全模型迭代技术的技术优势在于同时提高空间分辨和密度分辨率,降低辐射剂量;pureViSION Optics进化的镨黄金影像链,0.25mm探测器单元、磁控可变焦点球管,提供50lp/cm0.15mm的超高清CT图像,微血管成像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4D动态量化分析平台,CT FFR、同体素对位减影等技术改变诊断方式,使疾病评价从形态到功能学。

  
    东软第
18次参加RSNA带来的又一革命性创新产品--NeuViz Prime 全球首台极速能谱CTQuad-sampling及微焦成像球管、iHD0.3125显微成像,1024百万像素平台,0.259s的转速、业内首创60kV超低剂量成像、30lp/cm超高清成像平台为CT的应用带来惊喜,同时通过软件方面的优势与设备的融合,实现全智能的扫描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中华放射学会心胸学组副组长、北京放射学会副主委、北京协和医院宋伟教授,北京放射学会常委、佑安医院李宏军教授和深圳二院雷益教授针对企业代表的演讲内容进行了点评,强调
CT技术快速发展,对影像工作流带来的挑战,患者和临床医生在医疗活动中更加关注价值,因此企业必须契合患者和临床医生的要求、关注解决方案。

 

特别说明:部分文字及图片引用自影享国际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内容,特此致谢!

吕发金整理编辑